有些學員與我分享,如今他們已能夠在教室裡、瑜珈墊上好好釋放自己,不會再像從前那樣的拼命憋住,他們更能安然地待在突如其來的情緒中,甚至好好享受當下的狀態。可是他們也觀察到當回到日常生活,面對突發狀況時,卻無法如同在瑜珈墊上般地灑脫,多半時候仍選擇抑制情緒或壓抑真實心聲,問我該怎麼辦?

其實沒有該怎麼辦,當還是會問「該怎麼辦」時,也意味著某種程度上仍沒有完全與當下狀態共存,潛意識中依然習慣想找方法解決。

相信瑜珈練習久了,多半的人都能理解到瑜珈即是生活的哲理,也能體悟到生活即是瑜珈的精神,然而要完全「貫徹」與「整合」,我認為是瑜珈練習中的最高層次,亦是一輩子的人生練習,所以我的瑜療導師當時才跟我說真正的修行就是要入世。

如果說瑜珈教學者是瑜珈課中的引導師,那麼無常的人事物就是生活課中的引導師;如何面對及因應生活中的無常,就像是如何面對及因應瑜珈課中的動靜練習。

但我們往往在沒有完全開啟覺察、不夠信任自己或不夠堅定下,而動搖那些我們在瑜珈墊上已經很清楚的觀念。像是已從身體知識中學習到哪些動作可能導致傷害,卻常因大部分的人都還是這麼做,於是我們只好跟著做;已從內在觀察中學習到怎麼面對情緒,卻因各種的人事顧慮,於是我們繼續壓抑著;已從身心探索中清楚自己的原則,卻因外在的某些因素,於是我們選擇捨棄個人原則。不過以上這一切也沒什麼好或不好,我反倒覺得是練習/修行過程中最精彩之處呢!

那麽到底要怎麼將瑜珈墊上的狀態持續在日常生活上呢?

1. 保持打開五感:生活無論再怎麼忙碌和混亂,盡可能全面使用看、聽、嗅、嚐、觸等五感。
2. 知道每天會遇到各種故事:只要我們還活著,只要還活在有人的環境裡就會有故事。
3. 歡迎所有狀態甚至擁抱它們:這些狀態包括來自故事本身、個人感受或個人偏見。
4. 體驗狀態帶來的效應:儘管不怎麼喜歡或討厭這些效應,但多一次體驗就多一種經驗參考。
5. 分享故事過程甚至交流:也許在自我表達的過程中對整個故事會產生新的解讀方式,也許更能在彼此交流過程中獲得更多元的領悟。

不管是在瑜珈墊上或是其他形式上,學會歡迎、相處、咀嚼與消化所有故事和狀態將是我們身為人一生的工作。

「在瑜珈墊上允許自己任何狀態,在日常包容每個故事,在娑婆世界中守護自己心念、專一自己的行動,並怡然的跟隨變動。」––瑜療師碎念

📄 相關文章:

《靜僻始終來自自己的心》:https://reurl.cc/WDjQ0L
《什麼是瑜珈?現在就是瑜珈》:https://reurl.cc/qkyAYN

🔗 相關課程:

台北:6/11(日)9:30-17:00「身心轉化與浴火鳳凰瑜珈療癒工作坊」:https://fb.me/e/1bskaFVPB

分享此文章

文章分類

彙整

報名 瑜珈療癒 課程

請留下您的聯絡方式及想了解的課程,收到訊息後,我會盡快與您聯繫!

分享 Share this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