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週前接受迷路拾光 (IG: all_the_wandering_light) 的 Podcast 之邀,暢談我的瑜珈療癒生活,中場休息時,主持人突然問我是否有感到負面的時候,因為她總覺得無論我整個人或發表的文章都充滿正能量。我想了想回答:「好像很久沒有想過正負能量這件事了耶。」主持人接著問:「那有沒有低潮的時候?」
低潮的時候……,絕對有啊,而且好似蠻常出現的,不過由於自己能清楚地觀察來源,我也就與低潮相處甚好,因為它本來就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每一天,只是個人要怎麼放大或解讀它。
當我感到低潮時,往往都是思緒飄向尚未發生的事,並開始進入一種無限制甚至不合理的想像狀態,比如說我可以從阿迪因氣候轉換造成的喘氣,想到他是否知道自己的狗生只剩一半時間,然後又可以從此事,再想到自己可能孤獨終老,再想到有好多事情想做但都尚未做到等等的一連串故事,想著想著悲傷就自然湧現。不過當我開始留意到自己已完全被未發生的事淹沒時,我便會提醒自己:「那麼現在實際在這裏的我,可以實際做些什麼呢?」於是悲傷感隨著回到當下逐漸消逝,我的焦點再度回到現在手邊正在進行的事。
佛陀說人因慾望而導致痛苦,因此要「離欲」才能遠離痛苦。不過許多人又為了練習離欲而深陷其中變得偏執,好像「非得要實行哪些行動」才能達到「離欲」,因此常常演變成「我不要做這個」、「我不行做那個」、「做這樣不好/不對」等,以限制和否定的方式來練習離欲,還可能因一時沒有做到那些的自我規定,而感到難過甚至自責。
“Less is More.” 少即是多。我經常想起在瑜療師培訓過程中,導師不斷提醒我的這句話。是啊,我們經常貪心地將目標設得太遠太大,結果最後在沒有達成時而感到無力。後來我都會以「知足」為出發點取代「離欲」做練習,並且選擇從生活小事做起。比如說我每天早上一起床會先問自己:「今天我想要完成哪些事?」像是會有:我今天幾點就要吃到午餐、我今天要吃到幾樣蔬菜、我今天要幾點前到家、我今天幾點就要躺在床上…等諸如此類的生活事。要是今天都有做到,我會在心中給自己掌聲鼓勵,並告訴自己:「我也太厲害了吧!」要是有幾項沒完成,除了審視阻礙完成的可能原因,同時也告訴自己:「沒關係啊,明天再試試看囉。」
從關照自己的基本生活開始練習,當日復一日的實行著,「知足」就會一點一滴住進自己的內在裡,接著就會自動回應在其他的事物上。比如說我有時就是覺得今天的教學很不順暢,除了觀察自身狀態,亦檢視自己有哪些內容已完整傳達,而有哪些部分是我遺漏或表達含糊的,並不會直接以一句「我今天教得真不好」收尾,然後讓自己繼續沉浸在不順暢的感覺裡,最後形成「今天真是低潮的一天!」
外在環境就是外在環境,只是負責提供現象,它無法提供正向或每個人心中想要的樣子,唯有自己才是產出整個現象的主導者。感到低潮時,
(1)先看看是什麼樣的想法或解讀才讓自己有低潮感?
(2)問問自己可以做點什麼讓自己感覺好一些?
(3)也許有時候什麼都不做,僅是與之同在;
(4)如果真的卡住了,試著找個能夠同理傾聽、不過份給予個人意見的對象述說;
(5)當然若是覺得已影響到精神和心理健康,透過專業人員如諮商師、瑜珈療癒師等,藉由專業的評估與方法面對低潮,將會是更適切的選擇。
「看見低潮、觀察低潮、感覺低潮,與低潮共處一會兒,讓低潮成為進化內在智慧的導師。」——瑜療師碎念
我在 Podcast 與迷路拾光的「生活,是什麼顏色?」聊天:
.Apple:https://reurl.cc/RrRyZx
.Spotify:https://reurl.cc/ZA8ymW
報名 瑜珈療癒 課程
請留下您的聯絡方式及想了解的課程,收到訊息後,我會盡快與您聯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