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次與一名瑜珈老師在閒聊,他懊惱的說他一直覺得學員們的覺察能力非常弱,甚至可以說是沒有覺察,因此每次上課他都得重複提示很多重點,使得他經常課後感到身心疲憊,問我該怎麼辦?
.
我聽後覺得此情況像極了我從前教課的樣子,也和許多其他領域教學者或社會角色所面臨的狀況雷同,於是我先問該老師一句話:「你願意嘗試在某些動作時放手,給學員一點時間去觀察,而不急著介入指導或調整嗎?」
.
你願意嗎?
你願意相信員工能自主完成份內工作,而不過分緊盯過程和進度嗎?
你願意相信孩子能自主學習到不同經驗,而不過分干預及給予意見嗎?
你願意相信另一半能自主完成個人和家務事,而不過分要求或非得按照你的程序嗎?
你願意「賦權」嗎?
.
「賦權(empowerment)」是瑜珈療癒的核心精神,意思是要把權利交回練習者本人,而身為瑜療師的我們並不能干涉太多,我們能做的僅是給一個方向,至於練習者要不要走過去或怎麼走,我們只能在旁提醒或提供多樣選擇,瑜療師並沒有權利「告訴」練習者「應該這樣做或那樣做」。
.
這個核心精神徹底翻轉了我從前的學習模式,也洗滌了我的整個瑜珈練習,更是重新設定我的人生路線,我原以為應該要怎麼發展的想法,在賦權的支持下才發現竟都是社會期待的模樣,於是我開始練習一切從「我」觀察,慢慢地聽到自己最真實的聲音、做自己真正想做的行為,逐步靠近「真正的我」,而那些瑜珈經或瑜珈哲學所提到的三摩地(Samādhi)或喜悅層(Anandamaya Kosha)就自然地出現了,以我自己的語言詮釋即是「感到自在」。
.
也因為有了這段經驗和體悟,我的教學也跟著大翻盤,從「相信學員一定要有我的口令才能做動作」轉變成「相信學員也有自己的口令來做動作」;從「標準動作套用於所有人」轉變成「每個人去組合適合個人的動作」;從「完美達到動作即是完成瑜珈練習」轉變成「全面覺察自己外到內才是完整的瑜珈練習」。當然這樣的轉變在一開始時,無論團體或個案課程甚至是師資培訓,往往都會遭受學習者質疑,認為沒有給出一個正確答案實在是有講跟沒講一樣。
.
的確,身為一名指導者如果沒有清楚指引會使練習者感到疑惑,但是給出指引後又要干涉練習者多少而不剝奪其自主之權利,這絕對是一項指導者必須持續練習的部分,連我自己到現在也還在持續觀察和練習,因應不同族群及學習對象平衡「指引」與「賦權」。
.
身為指導者的我們要時時留意自己的潛在認知。在潛意識中是否認為「自己很快就做到,所以學員也能很快做到」、「動作不穩定就容易受傷」、「學員調整姿勢調很久,代表其聽不懂口令」等等,因而產生心急的行為,急著給很多口令提示、急著出手調整,卻忽略「每個人的感知程度和進程時間不一樣」,事實上也許學員正在嘗試和觀察,只是其呈現的反應較微小或速度較慢而已。
.
於是,練習者在一開始處於被積極調整的模式中,逐漸習慣於等待指導者的所有指示,最終形成被動性的練習模式,而略過探索和觀察的主動性過程,自然也就削弱「自我覺察」的能力。
.
若將這整個瑜珈墊上發生的現象擴及至生活中,你會發現有很多時候其實都在假為他人好之名,行剝奪他人學習機會之實,甚至無形中干涉他人的成長呢!
.
「是幫助還是剝奪?在行動前,先看看自己的內在動機。」——瑜療師碎念
.
.

《有一種美麗叫賦權》:https://reurl.cc/KMg2vR
《「乾我屁事」也是一種練習》:https://reurl.cc/V8V2gN
.
報名 瑜珈療癒 課程
請留下您的聯絡方式及想了解的課程,收到訊息後,我會盡快與您聯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