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做簡單的事
所謂簡單的事就是不需要花費太多腦力和精神的事,甚至是你感到索然無味的事,像是折衣服、洗碗諸如此類的機械化動作,而在做這些事情的同時,嘗試只「一次」單純地「做一件事」,因此喜歡一心多用或習慣電子產品陪侍在側的人,剛開始的確會有些辛苦,必須先規範甚至克制自己,暫時離開原先的慣性。
我永遠記得我的阿育吠陀老奶奶老師在讀完我的質性解析(Doshas and Gunas)後給出以下建議:傍晚五點前結束工作、六點用完晚餐後去散步、八點前完成收拾,然後梳洗、沐浴及靜觀、九點上床準備就寢。當時我聽完後直接回老師說:「不可能,晚上我都還在教課呢!」老師慈愛地笑說:「不是不可能,只是妳想不想去做。」
2、手掌按摩
回想一整天下來,你認真且有意識地碰觸自己是幾回?
按摩不是僅指標性或藉由技巧性手法來放鬆某個部位,而是透過自己的手掌「有意識地觸摸自己」。我們的皮膚佈滿了神經網絡,提供我們包括本體覺、觸覺、痛覺、溫覺、壓覺等各種感知能力,但我們通常都是處在「被動地感覺」這些感覺,由「外在」給予提示,例如我覺得冷所以加上外套,卻很少「主動地感覺」這些感覺,由「內在」自主察看,例如我覺得冷的冷,是如何分佈於身體各處?冷的程度?冷的質地?是涼冷、溼冷、乾冷、刺冷還是什麼?
3、口鼻呼吸
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,鼻吸口吐、吐氣較吸氣長的呼吸方式,具有調節神經系統、降低緊張感及穩定情緒等益處。
4、雙腿靠牆
5、瑜珈睡眠
瑜珈睡眠(Yoga Nidra)也被稱為「心理睡眠(psychic sleep)」,是一種介於清醒和睡眠之間的意識狀態,可提供深度的身體及心理放鬆,同時保持心理的功能性和警覺性,簡單地說就是「有意識的睡覺」,與我們入睡後的無意識睡覺不同。在這個過程中練習者保持面部朝上的攤屍式(Savasana)平躺,由引導師在不同階段使用特定技術,慢慢引導練習者進入深度放鬆,而在許多的研究資料亦顯示,其是一個減少焦慮、緩解壓力的有效工具。
6、建立自己的睡眠儀式
當然還有許多像是香氛、燈光、音樂、助眠小物等皆是可以使用的方式,不過方式依舊是一個方式,最重要的還是得回歸到「個人」,以及個人如何「善用方式」,自主「建立睡前儀式」。畢竟每個人本就有自己的特定喜好,且喜好又可能隨著不同時間、環境、生活節奏有些變化,因此我沒有辦法告訴大家到底哪一個方法最有效。
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自己探索跟體驗,找出吻合自己當下狀態同時感到安心,就是最有效益的方法。當然在一開始不知從何做起時,按照一些方針是較容易著手進行,然而一旦實施後,我鼓勵大家嘗試從當中整理出更貼近現狀的形式,建立起自己的睡前儀式。就我個人來說,我在自己家裡睡前都是這樣做,但當我在外夜宿時,其條件肯定與家裡完全不同,那麼我就會因應當下去調整我的睡前儀式。
睡眠本是人類生存的其中一項本能,卻演變成現代人積極追求的一個目標,在深陷睡眠困擾並想方設法解決的同時,更需要去正視生活中有哪些人為或非人為因素,才是影響睡眠的真正原因?而哪些原因是你當前可以先試著做些改變的?除了尋求醫師以藥物治療、花數小時 SPA 或上一堂課用瑜珈輔助,我認為有更多的部分還是得從自身生活調整,畢竟無論醫師、按摩師、瑜珈老師都只和你相處那麼一小段時間,剩下絕大部分時間都還是和自己相處,那麼如何善用這些工具於自身生活,是一件值得認真看待且持續練習的人生要事。
報名 瑜珈療癒 課程
請留下您的聯絡方式及想了解的課程,收到訊息後,我會盡快與您聯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