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道這條路其實不易行駛,不是非左即右,卻是在尊重自己身心亦尊重他人身心的原則下,發展出個人獨特的中間值、不多不少、剛剛好、差不多或合宜。
永遠不要期望用一個方法就想討好所有人,也永遠不要貪心想學會全部方法囊括所有族群。每個人在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職責本就不一樣,即便同一角色每人的演繹也是不同,如此才能成就這個既混亂又精彩的世界景觀,要不大家生來都是已被設定好的機器人即可。
我有個朋友是一個中道實踐者,雖然他不這麼認為,剛認識時我常因他過於自然執行當下而有些不知所措。比如說上秒才討論好要去某處用餐,下秒經過一家餐館他就決定走進去;又比如說進賣場前已想好要採買什麼,卻在購買後完全變成另張清單。我在大部分的情況中無論是工作或瑣事,只要有明確答案或方向就會認真執行,因此這樣的生活事件幾次下來,有天我直接跟朋友表示雖說這些事情無傷大雅,但我有些禁不住他的方式。他表示只要自己當下腦中閃過某個想法或感覺,外加環境允許且不影響他人,他就會立刻做。他說:「反正既然想到那就做,做了後沒啥特別結果也不會怎樣,但若沒做可能就失去一個會得到不錯結果的機會。」
聽完朋友的想法我又觀察得更明白。對於他的行動我會感到有些禁不住,是原自於「我預期應該要發生的事卻沒發生,反而是發生那些不在預期裡的事」,我原以為他要跟著計畫走,因此我的腦裡自動勾勒出跟著計畫該有的走向,可實際卻不是這樣,然而客觀地回顧這些事件,皆是生活中的一些雞毛蒜皮閒事,有做或沒做其實都不會怎麼樣。
接著我就想起某些時候第一次上我課的學員,不是上到一半就離開教室,要不就是帶著不悅的表情結束課程,經常會聽到相似回饋如一直練習細節很難,或者一直做觀察覺得很煩等,與他們預期中能拉筋、能雕塑、能放鬆、能舒服的瑜珈練習完全不一樣。
預期是人類的天性,某種程度上它幫助我們預先做準備,但是若過分期待便容易讓自己陷入不是黑就是白的地帶,無形中限制自身思維而形成「應該要這樣」或「這才是正確」的執念,卻失去在灰色地帶裡探索更多可能性的趣味。
回頭一望在每個時代和其思想的革新皆需經歷一番寒徹骨,因此我始終認為水到即渠成,此外,每個人皆有自己的行進道路和時間。有許多資深瑜珈療癒師在他們傳遞自身經驗和看法時,總會說:「我今天要分享的只是多提出一個觀點供大家參考和嘗試,並不是要來抹滅已存在的觀念。」我也常常於課堂中提醒學員:「並不是我的方法絕對是最好的,而是多給你一個方式試試看,你覺得有幫助就繼續用,覺得沒幫助不要用也沒關係。」
確實,沒有正確答案的答案最讓人感到慌亂,但正確答案所給予的安全感也最容易使人停滯在舒適圈。倘若感到自己老是一成不變,甚至陷入迴圈循環,那麼暫且將對與錯、好與壞的唯二答案先擱置一旁,嘗試讓自己往中間靠近,體驗「不是那麼對也不是那麼錯」、「不是這麼好也不是這麼壞」,雖說在不明確的過程會感到害怕,但是沒有試著冒險,就沒法新增體驗,而沒有新的體驗,又要如何更新自己甚至改變現狀呢?
「各守其位專心做好自己本責,並真誠對待自己選擇的職務,打開心眼在各種領域中瀏覽,卻不踰矩他人責任,如此便已在中道的路上。」——瑜療師碎念

分享此文章

文章分類

彙整

報名 瑜珈療癒 課程

請留下您的聯絡方式及想了解的課程,收到訊息後,我會盡快與您聯繫!

[contact-form-7 id=”2332″ /]
分享 Share this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