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照護人員的慈悲疲乏(大部分譯為「同情疲勞」)和同理耗竭可能相似,且發生在與經歷身體和/或情緒壓力一起工作的人身上。慈悲心是在壓力事件、條件或情況下表現出善意及願意幫助他人的表現,當一個人足夠關心對方的經歷和感覺時,他們就會想要提供協助。

一、定義

慈悲心和同理心有相似之處,但不同之處在於,慈悲心「是對另一個人的感受有關懷能力」,而同理心「是不僅能理解他人感受,且還有與他人痛苦成為一體的能力」,同理心是觀察者觀看或想像他人的痛苦,並於其內在喚起同樣感覺。

「慈悲疲乏(Compassion Fatigue)」來自照護者照顧感到憐憫的對象,所導致的慢性壓力之普遍結果,而一些照護者比其他人更容易疲勞。擔起照護者這個角色的主要原因是,他們對需要被支持者的痛苦有著強烈的認同。有些人很早就被教導,要先幫助他人再幫助自己,甚至在滿足自身需求時還會覺得內疚。你甚至不需要成為正式的照護者角色,便能體驗到慈悲疲乏,尤其在危機時刻,當我們擔心著我們所愛的人時。

二、徵兆

以下是慈悲疲乏會出現的一些徵兆:

1、過度指責
2、壓抑情緒
3、與他人疏離
4、收到他人大量的抱怨
5、對工作職能的過度抱怨
6、濫用物質如藥物、酒精等來掩飾感情
7、強迫行為如過度消費、暴飲暴食、賭博、性癮等
8、疏於自我照護
9、個人行為所衍生的法律問題
10、惡夢不斷及過去的創傷經驗不時出現
11、慢性身體疾病如腸胃問題或感冒等
12、悲傷
13、注意力難以集中
14、身心疲憊
15、心不在焉
16、否認問題

當健康照護人員意識到他們容易出現慈悲疲乏,或已經表現出以上徵兆時,會造成他們對過去創傷、痛苦和生活苦難更加以注視。太多人試圖壓制自己的情感,並繼續以「一切如常」的方式工作,然而這種反應很容易導致危機。

其實不僅是健康照護人員,包括生活中其他如夫妻、親子、婆媳、朋友間等各種角色,都存著潛在的慈悲疲乏。

現在可以先檢視看看,自己在不同角色裡是否有潛在的慈悲疲乏現象?如果有,也請先別驚慌,下一篇將有一些方式和步驟,提供給大家參考和嘗試。當然身為瑜療師的我,非常鼓勵「練習瑜珈(但不是只有著重身體操練)」,或是可以開始整理個人的生活時間,試著找出空檔安排自己的休息時段及休閒嗜好。

慈悲疲乏、同理耗竭

三、照護

積極主動的自我照護以避免潛藏的疲乏危機:

1、善待自己
2、擁有私人時間和休息
3、教育自己去理解自身的反應
4、接受自己在這段旅程中的位置
5、要知道親近的人並不能總與自己一起應付所有事情
6、與可以傾聽者談論自己的感受和想法
7、聽聽其他有類似經歷者
8、一定要在自己的工作和照護關係中設定界限
9、大聲表達自己的需求

積極主動地滿足個人需求是一種治癒方式;限制和界限可防止個人身心衰弱;確保在照護角色之外能夠保有自己的生活。對於某些人而言建立特定的儀式或程序,能幫助他們劃清工作與私人時間,他們會散步、騎腳踏車、談論和工作無關的個人興趣或喜好。

此外,也可以透過一些簡單測試,如專業生活質量測量、生活壓力測試、移情測試等,協助提高自己身為照護者的個人意識。

四、 步驟

當個人將大量的情感用於他人的問題和壓力卻忘記照顧自己時,同理耗竭也因而常見。 「高度的同理心是好的,但如果缺乏有意識的技巧,就會導致同理耗竭。」這是情緒上的疲憊,且會逐漸消減你對他人的關心或同情。

如果照護者開始觀察到疑似倦怠傾向,可以採取一些實際步驟:

1、將同理心的感覺轉變為技巧

(1)同理心技巧不僅可以幫助他人,還要能同時保持足夠的自我意識,以避免自我過度消耗。
(2)照護者需時刻留意自我照顧,使自己能持續提供支持他人的工作。

2、設定界限

(1)照護者應該為自己願意做什麼和不願意做什麼,設定明確界限。
(2)界限有助於照護者釐清個人的專業目標與他人的期望。

3、不把他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

(1)照護者不應該將「個人」投入於他人的問題
(2)照護者應該記住,即便能接收到他人的感受,也不表示這與自己有關。

4、相信他人可以自助

(1)照護者在情感上能提供支持,但也要理解,唯有遇到問題的「本人」才能夠真正克服問題。
(2)照護者需要提醒自己,避免「我比他人更了解答案,或我的答案比他人好」的想法。
(3)照護者能協助他人找出解決方案,但不是成為或直接提供解決方案的人。

通過有意識的思考,照護者可以避免同理耗竭。記住把同理心看作是一種技巧,在適當的時候練習,當它開始變得不適合,甚至勢不可擋時,就必須先將其擱置一旁。當「有意識地體驗同理心」時,對健康照護者或其他人來說都是一件很棒的事情。

原文出處

悲憫與關懷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,我們都曾有分享自己溫暖和愛心的經驗,大部分的人也都有獲得相當的反饋,當然也有付出卻無得到任何回應,或甚至被軟土深掘的經驗。

身為瑜療師後經常遇到學員或個案在其不同角色裡的付出,感到煩躁、掙扎或麻木,從他們的自述中,不外乎有兩種現象:一、不停給予,忘記自己;二、沒有界限,任人予取予求。付出是出自人性的愛與善,然而一旦失去個人界限,無意識地氾濫付出,最後連自己最基本的健康都犧牲,那麼,硬是拖著自己生病的身體來照顧他人,這是否仍是最初愛和善的模樣?

每個人在這個社會裡擔任數種照顧者的角色,如何適切地提供協助、照護,卻不過多介入,是必須時時提醒自己的,如同文中所提到的「將同理心轉化成技巧」,我會解釋成「有覺知的善用同理心」,什麼時候需要給予?給多給少?什麼時候必須停止?停損點在哪?這一切都操持在自己的覺知能力中。

分享此文章

文章分類

彙整

報名 瑜珈療癒 課程

請留下您的聯絡方式及想了解的課程,收到訊息後,我會盡快與您聯繫!

[contact-form-7 id=”2332″ /]
分享 Share this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