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來鄰居孩子們發現阿迪的存在,於是每到傍晚我遛阿迪時,他們就會跟在後頭並保持我設下的社交距離一起遛阿迪。

幾天前其中一個孩子忍不住問我可否牽阿迪,看他們跟了幾次並遵守距離,我也不忍拒絕於是答應,在我確認四周環境且提醒注意事項後,便將牽繩交給了孩子們。

可想而知當孩子們接過牽繩時興奮不已,加上阿迪不會抗拒陌生人十分配合,導致孩子們瞬間從興奮轉而瘋狂,阿迪被牽繩纏成五花大綁拖著奔跑,直到因繩子纏住頸部我才中斷遊戲,並告訴孩子們狗狗是動物不是玩具,在遊戲的同時也需要注意狗狗狀態,孩子們有些似懂非懂,急著只想再接過牽繩。我認真問孩子們:「你們喜歡被繩子綁住身體跑嗎?」孩子們搖搖頭。「如果你不喜歡的事情,狗狗也會不喜歡喔。」孩子們點點頭。

昨天孩子們的父母一起在公園出現問我養狗事情,他們說孩子們一直吵著要養狗,而他們今天看到阿迪很乖後也決定要養。

我當下雖是對父母有問必答,卻同時也觀察到自己正思忖著如何用實際行動替代紙上談兵,以明確傳達養狗是一個責任的重要性。此時孩子們牽著阿迪再度對著父母重複著要養狗,於是我接過阿迪跟孩子們說:「我們帶阿迪去上廁所吧!」孩子們繼續興奮地跟著我走,似乎尚未意識到「上廁所」這個事實,我邊走邊告訴孩子們怎麼觀察和等待狗狗上廁所。

接著阿迪大便了,我跟孩子們說:「養狗狗最需要做的就是撿大便。」然後我指導孩子們如何使用紙巾及撿便袋,孩子們立刻齊聲回說:「不要!」並轉而叫爸爸撿,爸爸有些躊躇,媽媽則站在遠處喊加油並表示她絕對不會撿。我再次鼓勵孩子們試試看,並認真告訴他們:「養狗狗之後,每天撿大便是一定要做的事。」孩子們堅持不要就是不要,還邊互相推託邊嚷著好噁心,當然最後我也不勉強,自行完成我的日常撿屎工作。

我感受到孩子們原有的興奮感突然消失,並催促著父母趕緊回家吃飯,互相道別後看著他們一家人的身影離去,我開始思索自己這般戳破孩子們的可愛泡泡是否恰當,但另方面我確實想讓孩子們認識事實。

誰會不喜歡美好的事物呢?在整體的家庭和社會價值傳承下,我們幾乎都有個共識就是快樂正向盡量談,但家醜不可外揚,哭泣和悲傷代表脆弱,我們應當收起眼淚並立即振作才叫勇敢。

的確,大部分的我們都還是習慣於僅看自己想看的,直到真正需要被關注的那個部分,積累至一個程度再也無法被忽視,逼不得已得面對時,我們才會開始「認清事實」。處在這個真實世界的我們,所有正在發生的事是如此毫不掩飾地展示在我們眼前,唯有練習「認識真實」,認識全部的樣子,而非只看自己想看見的部分,才能毫無束縛地生活著。

其實在瑜珈練習裡經常有類似現象。一旦練習者落入「一個動作完整完成才是完成」的想法,在執行動作過程中,便不會有太多心思放在「認識身體現在真實的反應」,直到達成所謂的完成動作,才驚覺身體根本無法承受,無形中造成可能的生理受傷或心理驚嚇。倘若練習者仍將焦點放在完成動作的樣子,持續忽略或說服現在真正的身心感受,繼續重複著相同過程,直至身心嚴重抗議,甚至非得專業介入才肯罷休,去認清已造成的傷害,認清自身身心在此階段真正的需求。

據我個人見解,「認識」,是帶著好奇、探索驚奇地去看見和知道,個體在一個事件中,主動且開放地去觀察正在發生的各種情況;「認清」,比較像是個體在一個事件發生並產生結果後,被動且被迫地去承認和看清此事實。當然這沒有對與錯的問題,而是個體在過程中經歷的感受有所不同。

回到狗狗這個故事,假設我沒有展示孩子們和父母撿屎是一個存在事實,他們也許過幾天就養狗了,然後才發現這是必須做的事,接著可能會因誰要負責清理而爭執,那麼接下來衍生的也許就有參雜後悔、麻煩、早知道等認清事實的感受,雖說這亦是另種經歷和體驗,但感受上肯定沒有一開始想要照顧一隻狗狗時的單純喜悅。

從瑜珈練習裡藉由身體和呼吸,開始逐步學習觀察、認識自己,進而培養「認識真實」的能力,從自身的小我做起,再漸漸擴大力量去面對外界任何情境。

雖然剛起步會覺得很難,那是因為我們必須更動數十年的習慣,但如果真的想跳脫相同循環,或決心想為現在的自己做些什麼,就從重新「認識真實自己」開始吧!當然再搭配其他的形式共同支持,無論是瑜珈、舞蹈、歌唱、畫畫等可以協助自身專注,相信會越來越有足夠能量,自在坦然地面對且接受各種真實樣貌。
「真實也許不漂亮,卻能夠讓自己簡單不需費盡心思地做自己。」——瑜療師碎念

分享此文章

文章分類

彙整

報名 瑜珈療癒 課程

請留下您的聯絡方式及想了解的課程,收到訊息後,我會盡快與您聯繫!

[contact-form-7 id=”2332″ /]
分享 Share this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