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你會尊重自己身旁的人事物,這些人事物便也會尊重你。
我與 A 生開始的第一堂瑜珈課,他帶著一張看似大賣場購入且陳年已久的瑜珈墊,外加兩個看起來歷史悠久的瑜珈磚。瑜珈墊的表面破損不堪,厚度十分單薄,長度大約只有 150 公分左右,還附上一層擦不去的灰塵,導致在練習的過程,無論是手支撐或膝跪地的動作,皆讓他無法專心的練習,他會因為在動作中手滑必須不斷移動雙手,膝蓋因地板硬度需要在動作中持續更換位置;瑜珈磚表面也是坑坑疤疤,重量更是輕巧無比,原本是用來輔助的工具,反而成了影響穩定的主因。
第一堂課後,我問 A 生是否考慮重新購買瑜珈墊和瑜珈磚,他十分篤定地回答我:「不用啊,這可以用就好。」我也因此尊重他的選擇,不再繼續建議。然而,為了能夠使 A 生在練習過程不受輔具影響,我請他下次上課可以帶上毛巾做輔助,至少在「有限工具」的使用範圍,我可以提供給他適合的練習動作。
我們就這樣「克難」般地使用毛巾做輔助一起度過四堂課,這個過程其實毛巾發揮的功效並不大,特別是在 A 生流汗時,手支撐會滑動的問題依然存在,或膝跪地板的動作,沒有因為多一層毛巾的厚度而變得舒適,若是再加上整個身體俯臥或仰臥在地的姿勢,A 生的雙腿或雙手是直接超出墊子擺放在地板。
終於在第五堂下課後,A 生突然問:「妳有沒有覺得有什麼好用的墊子啊?」我心裡一陣竊喜「難道想換瑜珈墊了?」
我好奇回問:「為什麼問好用的墊子?」
他才支支吾吾回答:「嗯……我最近想在家自己做一些動作,但是……我發現我的墊子好難用。」
於是,我便提供給他幾個適合他的瑜珈墊參考,同時我也不放棄地詢問,是否連同瑜珈磚一起更換?當然他的回答仍是:「不用啊,能用就好。」
我們又一起與“新的瑜珈墊”和“老舊瑜珈磚”度過了數堂課後,他才又主動請我幫他更換全新的瑜珈磚。
當“嶄新工具”齊全後,某天 A 生突然 Line 我說,他決定開始每日要自主練習,並且想記錄下他做了什麼,以及有什麼感覺,問我是否可行,我當然尊重他的選擇,同時我的心中也充滿了「驚訝」。
就在那天 A 生決定開始自主練習後,他的課前準備態度也開始有了改變。
原先,A 生每次都是抱著亂折的瑜珈墊進入教室,然後隨興地將墊子鋪在地板上,有時候有一半的瑜珈墊還是蜷曲著,而瑜珈磚就像是擲筊般地被隨意丟到地上。我一直沒有指出他必須改善他對待輔具的態度,只是尊重他的做法和習慣,我心裡想著:「也許進入教室隨意扔東西,是他的紓壓方式」,我唯一能做的,就只是身體力行地幫他把墊子平整好,磚頭放在方便使用的位置。
現在的 A 生,背著捲好並且是放在揹袋裡的瑜珈墊,提著原本是裝在菜市場塑膠袋裡,現在已換成帆布袋的瑜珈磚,就連本來都穿著附有很多口袋拉鍊的休閒褲和大 T 恤,也跟著換成了運動褲和運動衫。
A生說:「其實這樣蠻有效果的齁?」
我問:「你說的效果是指哪方面?」
他指指瑜珈墊和瑜珈磚:「就像這些啊。」
指指他身上穿的運動服:「還有穿這個,其實佔很大的影響。」
我又好奇了:「喔?怎麼說呢?」
他想了一下:「嗯……至少我可以不用一直覺得墊子很滑,或覺得那個磚塊讓我跌倒,或是我一直被褲子卡住……嗯……至少我因為這樣做起來就比較順暢,那順暢就覺得要練的地方還有很多,而不是只是動一動身體流汗而已。」
我只是微笑:「恭喜你,進步了!」
他又追問:「那妳覺得我還有哪些地方還需要練習?」
我說:「你覺得哪裡需要,就是需要。」
我尊重地留下空間給 A 生自我發掘,我知道他正在實踐著瑜珈的練習,只是自然到連他自己都沒有發現。
當 A 生開始改變他對待輔具和衣服的態度,也意味著他開始尊重「自己的瑜珈課」,即便它們只是毫無生命的物品,也因為出自本身意願的改變,這些物品也就隨著他的這個改變,發揮各自的任務,然後回饋到A生身上。
孟子說:「愛人者,人恆愛之;敬人者,人恆敬之。」
若是廣義地看待這個「人」,它不只代表著有生命的人,更涵括在這個地球上的所有萬物。
在瑜珈練習裡,有哪些「尊重」是自己覺得必須練習的?
報名 瑜珈療癒 課程
用我們自己的方式閃耀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