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微解封後的某天我收到一封標題為「緊急」的郵件,查閱一下寄件者資訊,確認是很久以前我在某處教課的學員,便打開郵件閱讀。信件裡開門見山表示他之前雙膝十字韌帶受傷,並列出所有曾經做過的治療項目,可到現在都還沒有完全恢復,膝蓋仍是疼痛難受,於是他想起我的瑜珈療癒,要我傳授他幾招讓他快點好,因為過幾天他就要再度回歸百岳行程。
雖說聽起來好似被誤解成神奇的「瑜珈療癒術」,卻也感受到對方的積極,於是我提出幾個問題,協助他進一步確認練習目的。回覆後不到二十分鐘便收到他的回信,信中說著只要我告訴他幾招就好了,為什麼還要回答這麼多問題,他的目標就是「立刻好」。從字裡行間我可以讀出他的焦急,畢竟受傷後所接收到的複雜身心感覺,肯定早已干擾日常生活,特別他又認真尋求各種治療卻仍不見好轉,想必會打擊其信心。
於是我回:「我這裡有兩個很簡單的方法供你參考:ㄧ、安心休息,山永遠在;二、透過練習,專心照顧自己身體。」我心想,如果他真的願意正視現狀,他會選擇再回信,那我們就能進行深入對談並安排課程,倘若沒有下文,那麼也是現階段他的選擇,只能祝福他搜尋到更適合他想要的。
後來,如我預期,沒有下文。
不只是這段插曲,其實一路以來我不斷遇到類似情形,甚至連自己的家人也會說「那個誰誰怎樣,妳可以教他幾招」。
關於一個人的受傷,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上的,有太多面向和層次必須去探討,絕非是三言兩語就能夠下定論及給方法,也絕非是保證幾週內迅速見效。也因此當瑜珈療癒師在與個案初步接觸時,會藉由一連串問答先做評估,幫助個案釐清其練習目的,雙方並達成相當共識後,個案才開始操作基本的瑜珈動作和呼吸,瑜療師則實際觀察其身體呈現,並透過個案語言陳述等資訊,再做更多的細節評估,循序漸進地與個案一起訂出完整的練習計畫,而這個計畫還必須隨著個案狀況彈性調整,如此雙向溝通的合作方式,是必須花上一段時間的。
回到「身體受傷」,如果以醫學角度論之,一般表皮傷口從受傷至癒合約莫十天至一個月的時間;如果是肌肉組織的拉扭傷,修復時間約是一週至三個月,以上兩者還需視嚴重程度,再加上其他如年齡、生活作息、照顧方式等因素,皆會影響修復時間的長短。而看不見具體傷口的「心理受傷」,復原時間更無法定調,有時候的確得花上十來年。
身或心受傷一定會復原,但絕對不是回到完好如初的模樣,而是以另一種全新卻更是「完整一個人」的姿態存在。只要下定決心,抱持勇氣和好奇的態度行動,加上專業人員一臂之力,有耐心地與自己小步前進,你就已經走在復原的路上了。
「絕對沒有迅速有效地復原方式,只有緩慢耐心的恢復過程。花多少時間忽視你的身體,就得花多少時間照顧他。」——瑜療師碎念
報名 瑜珈療癒 課程
請留下您的聯絡方式及想了解的課程,收到訊息後,我會盡快與您聯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