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日在風和日麗陪伴下,完成下肢平衡的解析與優化工作坊,算是正式開啟我居家隔離後的教學腳步。
在工作坊的尾聲中一位參與的老師問說,如果都已經把腿拉到這麼開了,也知道若再繼續這樣操作過度的身體角度,會增加潛在傷害的發生風險,那麼要如何練習收回來?
嗯,很有意思的問題,也是我曾問過自己的問題,更是我陸續遇到許多資深瑜珈練習者或教學者會有的疑問。
如果都能把腿拉成 180 度了,那怎麼收回原本的合理角度?
如果每個瑜珈動作都能做到精準完成式,那怎麼能只做一半?
如果已經乘載這麼多工作量了,那怎麼減少它?
如果能夠付出這麼多,那怎麼做到少付出?
以上的問題從瑜珈墊一路延伸到生活層面上,你是不是也經常這樣疑問著呢?只知道很努力的學會一直前進,卻忘記也得學習如何後退。
那到底要怎麼後退?
1. 首先,先釐清「心思」。心思這件事永遠只有個人最明白,只有自己最明瞭自己到底在想什麼,也絕對需要不斷觀察自己,才能越來越了解自己。
是「不知道該如何退?」還是「捨不得退?」換句話說,「到底想要抓住什麼?」再用更哲學的說法,「到底在執著什麼?」是執著成就感?還是什麼?
若只是一味透過精確完成體式這個行動來獲得成就感,是否也成了另種執著的模樣呢?而瑜珈八支裡最常被提到的精神卻是「不執著」。再者,成就感難道只有透過瑜珈完成式這個途徑來獲取嗎?是否還有其他的途徑可以嘗試呢?
2. 再來,釐清「目的」和「動機」。「練習這個動作的目的是什麼?」、「我想要透過這個動作獲得什麼?」、「這個動作可以幫助我什麼?」
人活著不單只是「生存」,只要有身體和呼吸,有足夠的空氣、食物和水就是活著,更要關注的是「如何活」,是要健康活著,還是不健康活著?想要有品質活著,還是無品質活著?
雖然在辛苦磨練後終於完成一個體式,身體卻在過程中經歷一些受傷,而這個受傷也很可能從此伴隨,那麼這真的是最初想要練習瑜珈的目的和動機嗎?假如在生理上沒有受傷,但是在這個腿打開還要再更打開、精進還要再更精進的過程,各種批判自己不夠好、嚴苛要求自己、與他者比較及追上程度等的無形壓力,心理上能否繼續保持健康及素質呢?是否依舊是「瑜珈乃身心靈平衡」的練習呢?
3. 最後,釐清「全面」。瑜珈練習者經常會說或聽到「打開心胸(輪)」、「包容」、「接受」,不過確實有落實嗎?真是值得覺察一番。
人們也常常說著一件事情是一體兩面,然而我更喜歡說「一件事情是一體多面」,更何況是一個活生生的人。單就生物心理社會模式(Biopsychosocial Model)而言,一個人的完整健康(wellness)必須涵括生理、心理及社交之三大層面,而這三大層面裡各包含許多與生俱來及後天養成的小層面,再加上環境與時間不停變化,所有的大小層面亦會跟著一起變動。用天氣去觀察自己一整天下來的身體、食慾、精神、心情等變化,便可更知這三者間的深刻連結。
在埋頭苦練一個體式的時候,甚至覺得自己遇到瓶頸時,要練習的不再是「要用什麼方法解鎖」之「單一」思考,而是練習「全面」觀察,「有沒有哪個部分我目前已經掌握得不錯」、「在努力拉開這個部位的同時,我其實正在壓迫哪個部位」,或是「我正在強化某種感覺的同時,其實我也正在弱化其他感覺」等。
我之所以能夠大略分享以上種種,那是因為我曾經身歷其境過。曾身為舞者十來年的我最能體會身體被完全打開,卻在數十載後的今天,我的身體正在被一些不是那麼對勁的感覺回饋著;站在表演舞台超過二十年,還曾一度以為自己為舞台而生,最能懂得成就感,也更能感受在大幕落下、掌聲過後的失落與孤獨感;曾認真遵循古典瑜珈練習,那個把腳揹到頭後方並加上前彎的我,深刻體驗到內心想做到,身體卻無法完美執行的煎熬,於是在幾年前的某天,願意「放下執念」,省思「我練習瑜珈的目的」,並透過各種途徑「重新認識瑜珈」。
雖說有好經驗和壞經驗,但絕對都是非常棒的經驗,人類也因為經驗而不斷發展更新。善用過去經驗而非被其羈絆,再加上體驗現有的更新資源,慢慢地便能尋覓到一條最適合自己走的路徑,而不再是一直走在他人踏過的足跡上,或是拼命追趕著他人的進度。
報名 瑜珈療癒 課程
請留下您的聯絡方式及想了解的課程,收到訊息後,我會盡快與您聯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