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過去經驗塑成現在的這個我;現在的這個我正在養育未來的我。『我想要如何生活?』成為需要經常自我覺察的練習。」——瑜療師碎念

在 Kripalu Center 我上了另位瑜療師的課,課前他邀請大家在今天的練習裡去覺察對自己說的否定話。

課後老師請我們回想剛剛觀察到的否定話,同學們開始熱烈輪流分享:

「我站不穩,我的腿真無力。」
「我覺得腿好酸,肌力還是不夠。」
「天哪,這個動作如果沒有引導,我根本不會做。」
「我中間就休息了,我的體力滿差的。」

接著,老師問是否發現這些話更底層的意思還有包含哪些?

突然有個啊哈瞬間,我舉手說:「這些話聽起來像是不能接受當下狀態。」

由於不能接受,才會以藉口、拒絕、排斥、質疑,甚至厭惡的態度替這個狀態下結論,因為「逃避」真的是最方便簡潔的方式。

不過真的能逃掉嗎?這些被刻意排擠或割除的狀態真會徹底消失,然後絲毫無影響身心和生活嗎?

「如實且中立觀察」的確辛苦,花費心思精力去面對、探討及挖掘,有時還真讓人元氣大傷。然而,當看見自己正在發生的想法、感覺或慣性反應,並練習「只是看見一個狀態」,這就是「接受」的開始。

像這樣:
「我覺得腿很酸」,
我看見「我的腿很酸」,
我再繼續看「除了腿很酸的現象,還有參雜著其他哪些狀態」,
而不是「我覺得腿很酸,所以表示我腿肌力不足」,直接以「因為所以」或「不是A就是B」的公式總結。

以這樣循序漸進,保持好奇心的見證者角色練習覺察,才能看見自己身心上真正需要被照顧的部份。

當然我們的偏見或既定印象,很容易自動地替覺察到的某個狀態套入「一個定義」,並產生「一種結論」或是「一種評價」,但倘若能時刻提醒自己以 720 度的角度去覺察,並同時覺察整個過程的變化,相信能看見更豐富更細微,甚至是更有趣更美好的地方。

老師最後說:「如果你希望過的是完整健康的生活,毫無疑問地就從覺察開始,而且記得不能只挑你想看的看。」

嗯,是啊,如果真的願意認真負責自己的人生,那就必須先了解到所有的存在都是真的存在,只是需要透過我們持續的覺察,選擇靠近、成為或遠離、放下。

分享此文章

文章分類

彙整

報名 瑜珈療癒 課程

請留下您的聯絡方式及想了解的課程,收到訊息後,我會盡快與您聯繫!

[contact-form-7 id=”2332″ /]
分享 Share this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