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常在會館上課,我不太會在課前講一些所謂的「瑜珈哲學」,一方面時間有限,另方面學生總是來來去去,我也不願佔用大家的「運動」時間。
這一天,我看著台下有一半以上的學生都是熟悉面孔,突然間心血來潮問道:
「大家還記得自己第一次上瑜珈的感覺嗎?」
立刻有學生說:
「快死了!」
「好累喔!」
「好難哦!」
我又問:「那為什麼還想繼續?」
學生回答:
「因為身體可以變好。」
「因為上完覺得心情好。」
「因為可以變健康。」
我繼續問:「那大家有沒有起過把瑜珈練到好這個念頭?」
學生陸續回:
「應該一輩子不可能吧。」
「希望很多年後。」
「有妳的一半就可以了。」
我說:「不管大家的目標設定在哪裡,請好好享受過程,而這個過程可能包含舒服和不舒服,還有快樂和悲傷。」語畢,我便開始上課。
課後,每個月會來台北會館上一次課的 A 生,跑過來激動地對我說:「老師,妳今天說的享受過程啊,讓我上完好想大笑喔,我覺得我好開心,我是不是神經病?可是我好想跟妳講。」
我問:「是什麼樣的開心呢?」
A 生頓時熱淚盈眶,強忍淚水回:「就是我從未有過的開心感,就好像『心輪』真的被打開了。我之前一直努力想打開我的心輪,可是無論如何都打不開。」
我又問:「所以妳覺得心輪打開才會開心?」
A 生停頓了一下,回:「好像也不是耶,大概是我自己的以為吧……不過就在妳今天說的享受過程,我就很認真的在整堂課裡,一直在看我自己在做什麼,就沒有一直在想要如何打開心輪就是了。」
緊接著等待在後頭,上我第三次課的 B 生上前一步:「老師,妳剛剛講的其實就是生活態度,對嗎?」
我問:「怎麼說呢?」
B 生:「像我們人生總會有些目標,但是常常為了追求目標,而忽略中間到底做過什麼。像妳剛剛說的享受過程,我覺得我一路走來,還真是沒有認真注意過自己在幹嘛,我本來想說我年紀這麼大了,但現在我覺得我來上瑜珈真是決定對了。」
當我正要離開會館時,每週都會出席的 C 生突然叫住我,問我以後能不能在上課前多講一些可以幫助她思考的事情?她的瑜珈練習經驗已有十來年,但總是覺得少了什麼,而且不斷地在問自己:「還要繼續用這個模式練習下去嗎?」於是近幾年,她為了找尋這個「少」的感覺,她不停地嘗試各種瑜珈的派別和練習地方,包括小型瑜珈教室、瑜珈會館、健身房、運動中心、社區大學等,她無一不嘗試,但是仍舊感到空虛。
C 生說:「今天妳的一番話,讓我終於知道我少的是什麼。其實不過就是要把它們帶入自己的生活,像瑜珈講的什麼八支理論啊,什麼層啊,這些其實就是要回到自己本身,自己有沒有觀察到什麼,就像你們老師常常在講的那個……覺……什麼……」
我說:「覺知嗎?」
她點頭如搗蒜:「對!覺知!就是覺知!我就是自己都沒有對自己認真去觀察,所以我才會學那麼久還是覺得少了什麼。」
走出了會館,我步進烈日艷陽中,心是感到滿足且愉悅的,這種帶著不期望任何結果,但真心誠意地與大家分享一些言語,所得到的回饋令我驚訝。
許多人因為某個「契機」,於是帶著「目的」,開始了自己的瑜珈練習,有的人為了精進體位法,有的人為了深入呼吸法,有的人想要藉此獲得身體健康、尋求心靈平靜等。其實無論是什麼目的,可以思考的是:「是否為了『達到目的』,而變得『過分追求』」?
<<瑜珈經>>(Yoga Sutra)1.3提到:「見者安住於自體之中。」
整體的意思大致是:真正的我就住在自己裡面。
Phoenix Rising Yoga Therapy 創辦人 Michael Lee 曾提及:「Awareness of what is happening.」意思是:去覺察正在發生的。
就如以上三位學生的回饋:「看自己在做什麼」、「認真注意自己」、「認真觀察自己」。
當自己正在覺知自己,就是在享受過程,當自己正在享受過程,就是當下,當自己正全心投入在當下,便不會有多餘心思再去關注「結果」(未來),或者緬懷「過去」。
報名 瑜珈療癒 課程
用我們自己的方式閃耀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