臨床神經心理學家和認知神經科學家,亦是資深瑜珈指導師的 Laura Schmalzl 博士與物理治療臨床博士暨 C-IAYT瑜珈療癒師 Marlysa Sullivan,近期在《今日瑜珈療癒期刊 (Yoga Therapy Today)》 發表一篇我們知道瑜珈有效,但為什麼呢?談實踐效果背後的機制 (We Know Yoga Works, but Why? Mechanisms Behind the Practices’ Effects)” 文章,當中列出了瑜珈練習組成的五種機制,以及證明每種機制效益的可靠研究。這五種機制包括:身體移動、呼吸、注意力/專注力、社會心理因素、靈性/意義和目的。

兩位作者並解釋了這些機制連結起各方面的實踐,包括身體調適負荷及多重迷走神經理論。

兩位作者說:「瑜珈練習本質上是為促進迷走神經張力,和以不同方式減輕身體調適負荷

首先,緩慢有節奏的呼吸,尤其是在控制呼吸時,能促進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,並提高心率變異

其次,瑜珈姿勢通常會增強呼吸的深度,因此能進一步增進呼吸本身的練習效果。例如,在做向後或向前彎的動作時,胸腔會主動的擴張和收縮。

第三,有些瑜珈姿勢會藉由啟動內部肌肉來強調腹部張力,這還能促進外周迷走神經的刺激和感覺。

第四,在瑜珈練習中,當面臨身體、心理或情緒挑戰時,若嘗試保持緩慢而穩定的呼吸節奏,也代表著正在練習對當下現象保持覺察但不做回應,並培養在面對壓力時能維持整體平靜狀態的能力。」



.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參考完整原文:https://reurl.cc/mo71eG

.此篇文章重點摘錄參考:YogaTherapy.Health (https://yogatherapy.health/yt-blog/)

分享此文章

文章分類

彙整

報名 瑜珈療癒 課程

請留下您的聯絡方式及想了解的課程,收到訊息後,我會盡快與您聯繫!

[contact-form-7 id=”2332″ /]
分享 Share this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