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陣子剛追完一部影集,故事中的主角為了讓車禍中身亡的女友復活,開始學習魔法希望回到車禍時間點改變事件,怎奈無論主角重複做出各種調整行車路線、出發時間,甚至最後乾脆不開車等改變,女友終究在同個時間點死去。即使主角的導師明確告知死亡是個無法改變的絕對點,而這場車禍的發生是主角的人生轉捩點,那麼他應當善用現在的身份及資源,繼續執行其人生職責。無奈悲傷和憤怒吞噬主角的心智,他繼續學習更多魔法盼能有朝改變過去,直到犧牲整個星球和所有生命,只剩下他孤身在宇宙間漂泊時,他才真正懺悔。
影集的結尾看著主角形單影隻,我些許感傷。主角始終認為只要憑藉自己的天賦與財富,任何事情皆能在掌控下達成他想要的樣子,因此一味地貪戀過去、一心地操控死亡,完全拋開他當下的實際狀況,導致最後走向再也無法挽回的局面。
身為人不免陷入這樣的迴圈裡,總想起過去的美好或不好,然後恣意的讓自己回到那個時刻,甚至試圖將過去的某個情況套用於現在的情況中,以符合自己希望的模樣。雖然每個當下都會成為過去,每種現象都在個人意識與無常間形塑,但只要我們能留意當下,讓自己實在的活著,每個當下皆會是富含意義的過去,每種現象皆會在覺察中呈現。
這也讓我想起《瑜珈經》2.3 中談到造成痛苦的五種根源:無知(Avidyā)、自負(Asmitā)、執著( rāga)、憎恨(Dveṣa)、貪求生命(abhinivēśaḥ)。
每個人都有自己喜好及能感到快樂的人事物,但倘若心念起了「我不想要」讓這些喜好和快樂的人事物消失,我們便會開始擔憂或害怕它們的逝去,於是卯起勁地追逐和緊抓,無形中從最初單純不具任何添加物的喜好和快樂,逐漸扭曲成五味雜陳的執著型態,要是接下來的發展不符合自己的腳本和期待,各種失望、沮喪、煩躁或生氣的感受便隨之而來,最後不是沉浸在這些情緒裡瘋狂責備自己,要不就是想方設法地繼續達到目的。
縱使身為人不可能做到完全無欲、無所求,卻可以運用覺察、善用內省,用心觀看自己當前的實際狀態,問問自己:「我目前已經做得不錯的有哪些?」
與其深陷「假如我當初能怎樣…」的自責和反思中,倒不如善用這個假如問自己:「假如要完成我的目標,以眼前的資源,我現在可以怎麼做?」;
與其深陷「早知道我就…」的懊悔和罪惡中,倒不如問自己:「假如我現在可以這樣做,那麼我第一個能先做到的是什麼?」;
與其深陷「萬一怎麼樣…」的恐懼和擔憂中,倒不如問自己:「假如我得到一個不想要的結果,那麼以我現有狀況,還可以再做出哪些選擇來調整這個結果?甚至更靠近我感到符合的結果?」
當留意到自己又不自覺地飄進過去或未來時空時,就記得提醒自己回到現在,並善用問句好好問自己,甚至列寫出一系列的答案,在這過程中不僅是個方式幫助自己保持在當下,更能逐步將模糊混亂的心念釐清。
在這不安定又多變的每一天,真的不是有多少能力和安排就能百分百達標,反而更多時候需要關注的是:「我在既定計畫中為自己保留多少空間和彈性?」無論結果是否滿分符合自己想要的,總能替自己掌聲加讚嘆:「至少在這過程中的每一步,我都很清楚知道我在做什麼!」
「生命只在當下存在。(Life is available only in the present moment.)」— Thích Nhất Hạnh
報名 瑜珈療癒 課程
請留下您的聯絡方式及想了解的課程,收到訊息後,我會盡快與您聯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