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說瑜珈練習者有將瑜珈八支中的第一支「持戒(Yama)」裡的第一項「非暴力(Ahimsa)」真心的放在心裡,並且真正地落實在瑜珈課裡,我想在瑜珈課中身體受傷或心理受傷的情況會大幅降低吧!

Ahimsa,英文譯為 non-violence,中文多譯為「非暴力」,從字面上很直白地就是「不暴力」,大多釋義成「不做傷害他人利益的行為」。然而倘若僅以「不對他人傷害」來解釋不暴力,那麼著實可惜了這個經典哲理的傳遞。

非暴力不僅是不傷害他人,亦要不傷害自己。而無論他人或自己皆意味著「一整個人」,包括對身體、對思想、對內在、對感受等皆不傷害。

身體分明已經感受到極限,但非得咬牙壓過去;精神顯然感到疲累至極,但靠著意志撐過去。

不斷地在有形無形中以暴力的方式對待自己的身。

已經有嘗試這個動作了,卻一直以「我做得真不好」批判自己;已經從一個完全陌生的動作進展到能掌握一些,卻不斷以「我練得不夠多」定論自己沒進步。

不斷地在有形無形中以暴力的思想和語言對待自己的心。

如果瑜珈練習者總是帶著如此的暴力方式、思想和語言對待自己,那麼是否在面對其他練習者時,也會無形中以相似形式對待呢?甚至回到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,是否皆以這般的模式看待他人他事呢?

因為自己覺得既然要練就得把動作練到臻至完美,於是認為其他練習者也應該要這樣。然而,是否每個練習者的實際身體狀況可以做到這樣?每個練習者心中的真實需要是這樣?

因為自己認為要標準執行動作才不會受傷,於是要求其他練習者也要做得一模一樣。然而,自己認為的這個標準和不會受傷,究竟是來自實際的研究資料,還是來自自身想像,甚至是口耳相傳?究竟規定所有人要做到完全正確和相同,是真的可以避免受傷?還是某種程度上是在散佈危險訊息?

你可能會認為不這麼要求自己或學員如何進步?但是否也能再近一步思考「自己認為的進步是什麼」,以及「除了『不斷要求』的這個方法,還有沒有其他形式亦可以邁向進步」。

我認為無論是身為瑜珈練習者或教學者,這是一個值得再進一步覺察與反思的部分。我相信每個觀點都有其善意和價值,只是如果過度詮釋或堅信,那麼可能就會失去彈性並產生執著,原本是想透過瑜珈練習不執著和放下,找到自己與自己的連結,最後卻變成另種困住自己的模式。

倘若你想透過瑜珈做為生活中的依歸、自我生命中的修煉,甚至想分享瑜珈的美好,那麼就從最實際的瑜珈課中開始執行,讓自己的一言一行持續在瑜珈精神中行進。
「瑜珈是要讓我們成為自己的掌控者,而不是成為瑜珈的奴役者。」——瑜療師碎念

分享此文章

文章分類

彙整

報名 瑜珈療癒 課程

請留下您的聯絡方式及想了解的課程,收到訊息後,我會盡快與您聯繫!

[contact-form-7 id=”2332″ /]
分享 Share this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