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天下課的時候,有個學員跟我說他剛剛站著做後彎時,對於頭要後仰非常擔憂害怕,他感覺脖子會斷掉,他說因爲曾聽過物理治療師說,避免讓脖子往後彎,否則會傷害頸椎。
我聽完後請這名學員看天花板,他不假思索地抬頭看向天花板,然後我說:「你現在正在讓脖子往後彎。」他不可思議地看向我:「誒,對耶!」我再請他回想趴著看手機或看書時的頭頸姿勢,以及他在日常生活裡的動作有哪些都是跟頭頸後彎有關,他恍然大悟自己的內心早已植入「各式標籤」在練習瑜珈,導致他經常在練習中過分謹慎,即便他有聽到「觀察」、「呼吸」等提醒,他仍是習慣性先貼上「小心…」、「否則…」等標籤警惕自己。
我曾在某個教學影片中帶領頭頸轉動的練習,然後有個留言告訴我,物理治療師已經提過轉脖子會傷害頸椎,我不應該再教轉脖子這個練習。當時我好奇地去查了些相關資料也讀到些爭議,但身為瑜珈療癒師,我深知自己帶領此動作的練習目的是什麼,因此就沒有特別做出回應。畢竟我的職責是建立於「聆聽個體闡述」及「觀察個體呈現」,再提供「個體瑜珈方法嘗試」,同時還要隨著無法預料的「個體本身」或「外在環境」變動,隨時評估、彈性調整、不斷整合,需要花上一段時間和心思,絕非一句話或一張處方籤可以概括一切。
那來談談頭和脖子,以整個動作模式而言亦可稱為頭頸動作。人類能夠產生動作是因關節的存在,頭頸得已活動是仰賴頸椎的關節功能,在這個區塊每個頸椎關節擔起相互協調的責任,幫助頭部擺放位置,同時協助我們的五感接收及整體平衡。比如說,當你想要擦拭不小心濺在衣褲上的咖啡時,你的頭頸位置?當你聽到右邊有人對你說話時,你的頭頸位置?當有人從背後叫你且你要做回應時,你的頭頸位置?當你單腳站立時,你的頭頸位置擺在哪使你站得最穩?
頭頸在整個脊椎區塊裡是活動性最大的,相較於其他脊椎部分,它能夠自由地做到任何面向的動作。根據運動學(Kinesiology),完整的抬頭動作可到 85°角度、完整的低頭動作可到 45-50°角度、完整的左右轉動作可到 90°角度,而完整的側倒動作約是 40°角度。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結構和功能,然而在生活中,我們實際運用了多少?哪個角度其實過度使用?哪個角度卻很少用?而哪個角度根本沒在用?
讀到這裡你可以先回想,在日常活動中花多少時間注意自己的頭頸位置?同時也可以試著活動自己的頭頸各個角度並做觀察。
那麼,為什麼頭頸會有不舒服或受傷的狀況出現?
2. 相同姿勢持續重複。當你感到脖子某處明顯不適時,可以觀察自己是否不斷重複同一動作?例如:閱讀、看電視、與人交談或發呆時,總習慣將頭擺在某邊;在瑜珈課中總待在特定位置觀看教學者或從鏡子看自己;在瑜珈體式中總習慣從同一部位啟動。
3. 過快或過度的動作。當你感到脖子某處經常有拉傷或扭傷感,可以觀察自己是否在日常中動作轉換過快或突然;如果在瑜珈體式中經常感到脖子酸痛僵硬,可以觀察是否動作做過大或力量過度。
4. 毫無覺察的動作。我們曾經都有個類似經驗是「我不知道做了什麼,後來就感覺這個地方不舒服。」最常見的例子是落枕,由於睡著了根本無法觀察自己的睡姿,只知道醒來的結果是落枕。
報名 瑜珈療癒 課程
請留下您的聯絡方式及想了解的課程,收到訊息後,我會盡快與您聯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