間隔數月後,今早重新回到會館授課,看到一半的舊面孔照常到課,也看到另外一半的新面孔。課後,一名許多年未見,曾經在它處上過我課的學員,與我分享她的近況。她說她一直在運動中重複拉傷,最後才決定暫停所有強度大的運動,想先以瑜珈練習恢復身體狀況,同時也提到其他生活上的大小變化。
我說:「如果有個部位一直在重複受傷著,除了該做的身體修復和保養外,也可以試著去觀察看看,身體是不是想告訴妳什麼?有沒有任何訊號想傳達給妳?」
然後,她流淚了:「我知道妳在說什麼,我也知道我有一些事必須去面對和調整。我知道。」
我們很多時候都會有鬼打牆的狀態,而我們大多時候也都會努力地想把牆撞開,然而,在急著撞開前,是否先暫停所有動作,讓自己只是待在牆前面,仔細看看這整片牆的樣子。它的大小?它的厚度?它的質地?是否有任何訊息留在上頭?是否牆上早已訊息滿滿?只是,我們一直沒有停下來,用心地去讀它,甚至深入感受它?
我記得我在蘇美某天課程裡的兩人互動練習,我的夥伴雅妮積極地想完成一個手平衡動作,見她嘴裡碎唸著每個重點步驟,同時讓身體跟上口令行進,也同時從動作中摔倒。
身為觀察者的我,我看見了她的緊繃和急躁,我問她:「妳要不要試試看用磚啊?」她沒聽見,仍是持續動作,持續摔倒。
我再問她:「妳要不要下來休息一下,動一動,再重新開始?」她仍是埋頭苦做著。
於是,我便在旁邊看著她練習。她突然起身:「Jelly, 妳怎麼沒有糾正我哪裡對或錯,告訴我要怎麼做?」我:「有,我有,我剛剛請妳試著用磚,也請妳是否休息一下。」
雅妮用一種“蛤”的表情,但也採取了我的意見,解開動作並補充水分後,拿起身旁的兩個瑜珈磚,疑惑地問我:「用磚?這樣動作不算完成吧?」我笑笑:「妳可以選擇要不要試試看。」
接著,她帶著狐疑開始嘗試,我在一旁只說著:「慢慢的進入,記得吐氣就好,其他部份妳都已經做到了,不用再多加什麼。」最後,雅妮順利完成了她的單腿飛鴉式。
「沒有什麼牆是過不去的,只有,『我願不願意先停一會兒,用心看看牆的出口在哪裡?』」——瑜療師碎念
Every wall has a doorway, as long as you seek it earnestly. All barriers may be breached when ingress is sought through patient observation.
報名 瑜珈療癒 課程
請留下您的聯絡方式及想了解的課程,收到訊息後,我會盡快與您聯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