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關心」和「擔心」皆是人類的天性,兩者間的界線許多時候其實也是很模糊的,誰叫我們有顆既足智多謀又奸詐狡猾的大腦呢?

「關心」來自人的慈悲和善良,我們的善性促使我們知道他人需要幫助時而主動協助,同時我們的大腦亦會啟動分析和判斷功能,輔助我們如何釋出善意,但倘若此時有過份的過去經驗或想像干擾,而非針對眼前正在發生的現象就事論事或適度調整,那麼可能就此「關心變質」,我們的關心成為他人的壓力。

「擔心」來自人的害怕和恐懼,我們的天性促使我們不知道結果時,而開始產生憂慮,此時在這個過程,我們的大腦同樣會運作檢視和辨別,協助我們面對各種不安的感覺,假如有過多的先前經驗和無限想像干預,而非將注意力放在此時此地此事上,那麼「超級擔心」和「焦慮」便自然升起。

古人的智慧裡,孔子的中庸,適度、不偏不倚;老子的無為,不妄為、順其之本性;莊子的無待,自身體驗、不倚賴外物;佛陀的八正道,符合當下心口意的行動;瑜珈八支的持戒,約束自身心口意的練習等,皆可以運用在關心和擔心這兩顆心程度上的調節。

以下整理出 5 個在我面對關心和擔心狀況時的小方法,也適用於各種情緒或感覺出現時的練習:

① 自身覺察:安靜地待著、專注地呼吸、耐心地觀察,自己的關心和擔心到底是出自哪裡?多少來自真正自己的心?多少來自大腦的經驗和想像?多少來自外界的畫面和聲音?

② 尊重個體: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個定義、標準及容量,總是提醒自己認為的關心和擔心,並不表示是適合他人的關心和擔心。

③ 明智辨別:此刻的關心和擔心,是否正在影響我現在眼前的生活節奏和品質?是提升性的影響?還是降低性的影響?是否能幫助此事此人更多?抑或幫助不大、毫無幫助甚至更加混亂?

④ 與之同在:關心和擔心都是自然的心理反應,絕不需刻意壓抑或消除,只需看著它們的樣子、聽著它們的聲音、感受它們的存在,和它們在一起。如果不小心被它們拉太遠了,記得呼吸一口、看著身體、提醒大腦:「哈囉!我現在在這裡,我正在這裡呢!」

⑤ 總是問自己:「我現在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?」
「關心和擔心都是組成一個人的元素,它們的存在使我們學習成為更是自己的自己。」——瑜療師碎念

分享此文章

文章分類

彙整

報名 瑜珈療癒 課程

請留下您的聯絡方式及想了解的課程,收到訊息後,我會盡快與您聯繫!

[contact-form-7 id=”2332″ /]
分享 Share this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