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名學員詢問:「如何才能把靜坐練到對?」我聽到這個問題時,腦中突然閃過禪師鈴木俊隆在其著作《禪者的初心》一書中提到,只要你的坐禪目標是建立在貪念,像是為了尋求快樂而坐;抱持理想主義,以為就此能開悟;或者與他人爭勝的心理坐禪,認為某個坐禪方式才是對的,都已經不是坐禪、禪修或修行了。
Meditation 一字在大部分人的認識裡是「冥想」,而我自己後來不太用這個詞,原因是光看字面很容易被解讀成「要想什麼」或「沉思什麼」,因此我通常都會使用「靜坐」和「靜觀」,即「安靜坐著」和「安靜觀看」。
「安靜坐著」,接下來呢?「安靜觀看」,那是要看什麼呢?於是為了使練習者有更多方向可依循練習,便在不同的觀點或領域中發展出各種的引導方式。比如引導練習者專注一個焦點,「專注呼吸」、「專注脈輪」等;引導練習者進行一個活動,「數息」、「梵唱」、「結手印」等;引導練習者想像引導者的描述,「色彩」、「形狀」、「景象」等,以上這些方式並沒有哪個比較好或不好,只是藉由一個方法幫助練習者專注於當下的活動,然而若是將「當下活動」視為「特定對象」,並「放入心裡追求」,那麼很可能就會演變成為達到某個境界的偏執,而扭曲原本要從靜坐中學習平靜、清淨或專注當下的美意。
這名學員困擾地告訴我,他在靜坐的過程只要聽到「順暢的呼吸」,他的呼吸反而變得更急促,只要聽到「不去想任何事情」,他反而會開始想更多事情,接著又開始質疑自己是否這次的靜坐又坐不好了。我問他「為什麼想要練習靜坐」,他說「想要讓自己平靜」,可是當他每每聽到身邊的人分享在靜坐中「會獲得什麼感覺」,甚至引導者告訴他「應該要有什麼感覺」時,他就變得更緊張,因為他覺得自己什麼感覺也沒有,從頭到尾大都只在乎「我到底有沒有做好做對」。
其實這樣的情況也常發生在很多時候的瑜珈課,學員們總忍不住欣賞彼此,「他做得真好」、「他都能做到」、「他筋很開」、「他好有力」,甚至是「他穿這樣真好看」等,明明嘴上很會說「練習瑜珈就是要把專注力放在自己身上」,實際上「都放在他人身上」;明明都曉得要練習「感官收攝」,實際上卻在練習「感官四射」。
我個人是這樣練習的。靜坐,安靜地坐著,什麼事都不用做,然後靜觀,安靜地觀看,看著這個安靜後的自己正在發生什麼事?正在產生什麼狀態?可能是正在思考要做些什麼、感到不耐煩、發現有更多煩心事冒出、忍不住打瞌睡等,看著自己在這整個外在安靜的過程,內在都在忙碌些什麼?心中跑過多少旁白?而在這觀看的過程,就是一種專注的練習,專注每秒每分的自己。畢竟我們一天之中,何時是真正放下手機,離開身邊所有人事,然後獨自安靜的坐著?何時是真正不管他人他事,然後只關注自己的事?
如同鈴木禪師說的:「吃飯時吃飯,睡覺時睡覺。不管你做什麼,所有的姿勢,都是坐禪。」是啊,就算在靜坐中已能夠雙盤腿並坐一小時以上,但如果連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都無法落實,那麼似乎可以再度審視靜坐的真正意義。
「靜坐就是靜坐,如果非得要去理解靜坐,那就再也不是靜坐了。」——瑜療師碎念
報名 瑜珈療癒 課程
請留下您的聯絡方式及想了解的課程,收到訊息後,我會盡快與您聯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