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我一直非常鼓勵學員的,在瑜珈課中做些日常生活中不會做,或是想做但礙於實際狀況無法做的事情!
瑜珈課中的動作或呼吸練習確實是一般生活中不會特意去做的,因此我們才需要進到教室裡跟著老師引導,讓身體和呼吸進行一連串從沒做過或留意過的練習。然而除了身體和呼吸外,其他部分像是思想、內在、感覺、感受及情緒呢?是否也能一同嘗試做出與日常習慣相反的行為?
我最常在課堂中提醒學員「慢慢進來和慢慢離開」。如果說平常因工作或雜務就已經處在著急模式,那麼來到瑜珈教室後,是否能嘗試切換成緩慢模式?
經常有學員在課後問我某些動作為何做不到,該怎麼辦?我通常第一個回答都不是「可以怎麼做」,而是「為什麼想這麼急著做到?」
也經常有學員在課後告訴我有些動作做起來「很差勁」、「都是身體哪裡不好」,我通常第一個回答也都不是「可以怎麼做」、「該如何改善」,而是「為什麼要一直覺得是自己哪裡不好、不夠?」
當自己會有這樣的急躁行為或批判想法出現時,可以看看是否與日常中的生活方式相似?換句話說,就是將自身的慣性一併帶進瑜珈練習。可偏偏大部分的人選擇瑜珈,是希望能夠從練習中獲得放鬆、平靜、暫時遠離、身體變得更健康等,卻因過於專注動作和呼吸的完成目標,忽略還有其他部分也得一起練習的過程。
因此,很可能因某個動作一直做不到而變得焦急,與生活中碰上事務就要處理完畢的反應一樣;也可能某個動作一直做不滿意而變得沮喪,與生活中遇見不如預期而開始批判自己的態度一樣;總是奔進教室上課,然後又倉促離開教室而感到無法喘息,與生活中馬不停蹄的步伐一樣。
不置可否地,改變經年累月的習性真的不是很容易,然而倘若你真心想透過瑜珈練習在身或心方面得到改善,那麼「做些與日常生活相反的事」是勢在必行。
下次在瑜珈課中看見自己又在想急著完成動作,提醒自己「我可以慢慢完成動作」;當又在批評自己這個身體部位真不好或有問題時,提醒自己「這個部位就是好的,我現在才能在這裡上瑜珈課」;若是行程繁忙甚至會耽誤上下課時間,寧可略過這堂課,找個地方坐下來喝杯咖啡、看個影片,讓自己沉靜下來。
如果你也真切感受到瑜珈陸續帶給自己許多幫助,那麼就請將瑜珈墊裡的學習帶入生活中,而不是將生活中的習慣加諸於瑜珈練習上。
「讓瑜珈成為自己生活中的陪伴者、生命裡的引導者,而不是成為另種束縛和羈絆!」——瑜療師碎念
報名 瑜珈療癒 課程
請留下您的聯絡方式及想了解的課程,收到訊息後,我會盡快與您聯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