便利商店裡有四個座位併排,我坐在從右邊數來的第二個位置,開心地享用著午茶,突然有個打扮金光閃閃的阿嬤用手碰我的肩用台語說:「誒,妳坐過去。」並指指最右邊的座位。戴著耳機的我,被人”手動”的莫名奇妙,正想確認阿嬤的意思時,阿嬤又說:「妳坐過去啦,等一下我朋友要來。」並同時把我推往右邊椅子,尚未搞清楚所有狀況的我,只好半勉強地移向被指定的椅子。

然後阿嬤立刻將包包放在我剛剛的位置上,她自己則坐在第三個位置,並將一包食物放在最左手邊位置。此時一名小姐靠近放食物的位置,阿嬤立即大聲說:「妳不准坐這裡,我朋友要坐!」小姐無奈地「喔」一聲後,只好另尋它位。

我和阿嬤就這樣隔著她的包包坐了至少三十分鐘,加上阿嬤在包包另一側不停書寫,讓我想起國小考試時,中間會隔著書包避免作弊的情景,想到這裡我不禁自己噗哧一笑!

我走之前,依舊不見阿嬤口中的那位朋友,也許是遲到,也許是位看不見的朋友吧!

以前充滿仗義的我,肯定會在臨走前跟阿嬤說:「請不要仗勢著妳是長輩,就可以不禮貌。」但我現在卻不開口的原因是,阿嬤跟我一點干係也沒有,她自己覺得這樣舒服自在就好,說不定她的這個「習慣」,也有許多人可以接受,無論如何,那都是她自己個人的特色。

阿嬤的事件,讓我想起之前在某篇碎唸裡,我提到「真實做自己,但以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為原則」的概念,這是個需要在生活中,不斷地進行察覺自身言行的練習,同時,還需具備包容且不批判自己的能力。身為人,我們一定都有說錯話、做錯事的時候,差別只在於是否有察覺,並且在察覺後,繼續調整和修正,而非只是陷入自責或後悔的情緒裡。

而身為接收者,我們也都有「說者無心,聽者有意」的經驗。一句話或一個動作,可以有很多解讀,而自己要如何闡述這個現象,將其放大或縮小,也需要完全在自己的覺察中抉擇。如同這位阿嬤給予的訊息,我可以按照從前的反應放大它,並且對她伶牙俐齒一番,但我最後卻變成旁觀者僅是觀察她,甚至讓我默默寫下這篇碎唸。

支持正義的人,可能會說,這世上就是有我這種人,才會有很多不公不義;遭受指責的人,也許會覺得,這世上如果能多點願意瞭解真相的人就好了。


所有的事情若姑且不急著以「對錯」下結論,而是讓自己騰出一些空間和時間用心觀察它,相信可以看見事情的一體多面,至於「想要有什麼結局,完全來自自己如何安排劇情。」——瑜療師碎唸

聽起來似是不易,甚至有些飄渺的覺知練習,其實從最簡單的,自己的呼吸和身體動作開始,便能慢慢地看見它。

分享此文章

文章分類

彙整

報名 瑜珈療癒 課程

請留下您的聯絡方式及想了解的課程,收到訊息後,我會盡快與您聯繫!

[contact-form-7 id=”2332″ /]
分享 Share this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