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大早當培訓師說,把所有輔具 (包含枕、坐墊、磚、繩) 都準備好時,我便猜想該不會要練習陰瑜珈吧?果不其然,培訓師接著說:「我們今天早上要來練習陰陽瑜珈,沒有任何倒立,前面是陽,後面是陰,相對陽來說,陰瑜珈是不需要做任何努力的練習,主要學會讓自己臣服。」
我內心大喜,喔耶,終於可以來點陰了,從上週至現在,每天早晚都是“超陽”,雖然有加入靜坐,但整體比例上來說,我的神經還是處於某種程度的緊繃和高漲。
課程一路下來仍是蹦蹦跳跳的陽瑜珈,終於來到第一個散盤坐姿前彎時,我彷彿鬆一口氣,立刻拿起身邊的瑜珈枕墊在頭下方,整個人直接進入「懶惰」狀態。
約莫停留三分鐘後,我開始流下眼淚,我知道,此時此刻我又再度回家了。回家的感覺,真的很美好😊
接著動作來到臥英雄式,我身旁的同學們一個個迅速地將雙腿往後屈膝、身體躺下,雖然培訓師的口令不斷提醒:「不需要任何的努力,需要輔具支撐就使用輔具,只要臣服你自己就好。」可是,我晃眼看過去,這一系列動作中,全班大概只有我是使用最多輔具的人吧。(謎之音:每次都是我看著台下學員們躺 (睡?) 得很爽,這會兒終於輪到我了😆)
完成早餐後,便來到討論晨練,大家開始提出自己看法:「陰瑜珈到底要伸展到多深才是對」、「陰瑜珈的目的不就是要把肌肉伸展開來,為何還要用這麼多輔具」、「雖然叫我不要努力,可是我沒有任何感覺,這樣對嗎?」、「停那麼久,我有麻的感覺是做錯了嗎?」
看來,全世界的同學都對「陰瑜珈」有相當的誤解啊!看著培訓師很努力地舉例說明,也解說陰瑜珈的起源,同學們固然皆同意「很舒服、很放鬆、很想睡」,然而,還是希望傍晚的練習可以回到原來的強度。
我回想,自己在陰陽瑜珈課程的教學中,我常常鼓勵同學:「你要練習如何用力,也要練習如何不用力。」我認為,最有趣的地方,也是最需要持續練習的:「拿起,很容易;放下,不容易。」我們通常都喜歡掌握著,因為這會讓我們有安全感;不願意放下掌握,是因為我們不知道當整個放掉掌握後,到底會發生什麼事?換句話說,我們害怕的是那種未知感。
然而,當自己能讓自己安住在此時此刻,就如同我個人練習裡所描述的「我回家了」的感覺,那麼,「拿起」或「放下」便不再是一種「練習」,而是一種「行動」,自己自然地拿起和放下。
Neither to take it or to let go is no more a practice, instead, it is an action, acting in our daily lives and BE with us.